当前位置 >>  首页 >> 实验室介绍 >> 学术带头人

1)学术委员会主任 

  李国杰,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第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七大代表。

  曾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所长(199912月至20117),现任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科院计算所首席科学家、曙光公司董事长、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英文版学报《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主编、中国科学院学位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学院院长、中国科大计算机学院院长、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等职。

  在国家科技计划中担任咨询专家的情况包括:曾任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信息技术与新兴产业专委会副主任、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信息技术领域306主题第三届专家组副组长、第五届学科评议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评议组)成员、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学部主任、国家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等。

  李国杰院士在计算机体系结构、并行算法、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等方面耕耘多年,发表论文100多篇,合著英文专著4本,出版了报告论文集《创新求实录》。作为学术带头人,主持研制成功曙光1号并行计算机、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机,其中,曙光1号获1994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和199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曙光1000获得199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和199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领导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龙芯系列通用微处理器,开辟了我国研制自主处理器的道路;作为企业董事长,李国杰带领中科曙光从技术创新走向产业化,让高性能计算机走出实验室,成为国内最大的高性能计算机研发与生产企业,并于201411月在沪市A股成功上市。

  1994年获得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1995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9年获潘文渊研究杰出奖,200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01年获得美国普渡大学电机学院杰出校友奖,2006年获得首届信息界学术大会最高学术大奖。

 

2)实验室主任 

  孙凝晖,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获全国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 

  现任中科院计算所学术所长、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高性能计算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计算机学报》主编,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学院副院长等。担任中科院信息科技领域发展路线图战略研究专家组组长。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排名第一),一等奖1项(排名第五)。

  孙凝晖是通用型高性能计算机的学术带头人。过去高性能计算机仅用在重要领域,他发展的机群技术让高性能计算机成为众多行业通用的高端计算装备。他系统地突破了机群的操作系统,研制我国第一代机群曙光2000/3000,使机群具备了可扩展性,高性能计算机的性能价格比大幅提高;提出四类基本型负载加速体系结构,研制第二代机群曙光4000,大幅提升性能功耗比,使高性能计算机进入网络安全等众多行业;系统地建立了机群部件的企业标准,突破高性能计算机量产瓶颈,研制的第三代机群曙光5000/6000是世界性能最高的工业标准机群。主持研制的五个系列曙光机群使我国高性能计算机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在石油勘探、网络安全、公共计算基础设施等众多行业应用做出了引领性和基础性的贡献。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高通量计算机的前沿基础研究,取得了多项开创性国际水平的学术成果,推动我国体系结构学术研究水平跨入国际一流行列。

  

3)学术带头人 

       胡伟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通用处理器设计方向的学术带头人。 

  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全国首届优秀博士论文奖(1999年)、中科院杰出成就奖(2003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03)、第五届光华工程青年科技奖(2004年)、中国计算机学会“王选”奖一等奖(2006年)、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7年)、中科院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8年)、中组部“万人计划”入选者(2014年)、中国计算机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15)。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作为龙芯系列处理器总设计师,先后研制成功我国首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龙芯1号、龙芯2C/2E/2F/2J/2K、龙芯3A/3B等芯片,在工控、军工、网络安全、党政办公领域获得广泛应用。近年来,提出了四发射乱序执行GS464E处理器结构,研制出龙芯3A2000/3A3000通用处理器,主频达到1.5GHzSPEC CPU2006定点测试程序集分数达到11分,性能达到国际上同主频AMD K10处理器水平,目前已经在党政军办公试点、笔记本电脑、网安等领域推广万片以上;研制出龙芯1E/1F芯片,目前已经应用于2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和1颗科学实验卫星上,预计未来将用于10余颗北斗导航卫星上。

  

       徐志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分布式系统方向的学术带头人。 

  主要研究领域为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计算和系统软件。提出了面向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信息技术的海云计算系统,有效提升了EB级数据的分析和存储的效率。曾担任科技部高性能计算环境重大项目总体组长、863高性能计算与网格环境重大项目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等国际期刊编委,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执行主编,IEEE GRID, IEEE Supercomputing, IEEE HPDC, IEEE HPCA, IEEE SCC等多个国际会议的TPC成员。多次被国际学术会议邀请作大会特约报告。发表学术研究论文90余篇,专著3部。199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0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20042007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1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青年科学家奖。2005年,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团队奖。2007年获中国计算机学会“王选奖”。

  

       李晓维,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容错计算方向的学术带头人。 

  现任中科院计算所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JCST副主编、JETTA/JOLPE编委;ITC/VTS/DATE/PRDCIEEE/ACM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主持并完成973863、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与合作者一起发表学术论文380余篇、著作5部,授权发明专利51件,培养博士33名;在微处理器片上容错技术方面,提出了基于自测试-自诊断-自修复的容错技术路线,系统地发展了一整套针对时序故障的在线自检测、在线自恢复技术和电路设计方法。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质量协会质量技术一等奖、中国计算机学会王选奖、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另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六项。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领衔的“测试与容错技术创新团队”入选“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冯晓兵、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编译方向的学术带头人。 

  主要研究领域为编译优化技术和编程方法,主持研制了支持龙芯芯片的高性能编译系统LoongCC,其性能明显优于同平台上的其他编译系统;在编程方法、编译优化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成果发表在PPoPPCGOTACOTPDS等国际知名学术会议或刊物上),并在工业界得到成功应用;主持了多项国际自然科学基金、863 、核高基重大专项等课题,是十二五863“新型多核/众核处理器编程与运行支撑环境”主题项目的首席专家;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多次担任PLDICGO等知名国际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PC)或ERC,并作为承办单位的负责人承办了2012年的PLDI

  

       陈云霁,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智能处理器方向学术带头人。 

  现任中科院计算所副所长,从事国产处理器芯片研制工作近20年。创建并领导寒武纪团队研制了国际首个深度学习处理器芯片,成果实用于上亿台手机和服务器,被Science杂志刊文评价为深度学习处理器的“先驱”和“引领者”。曾任龙芯3号通用处理器的主架构师。

  论文成果两获处理器体系结构领域国际顶级会议最佳论文(亚洲迄今为止仅有的两次),受到全球五大洲、三十个国际地区、两百余个国际机构,两位图灵奖得主、十余位中美院士、上百位ACM/IEEE会士的广泛跟踪引用。牵头承担国家GG工程、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KJW重点项目、基金委重点项目等处理器纵向项目,总计经费约20亿元。曾获我国处理器芯片领域首个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1完成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和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他还曾被麻省理工技术评论评为全球35位杰出青年创新者。

  

      包云岗,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开源处理器方向学术带头人。

     现任中科院计算所副所长,中国开放指令生态(RISC-V)联盟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云计算数据中心体系结构、开源处理器芯片敏捷设计等。主持研制多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型系统,相关技术在华为、阿里等国内外企业应用。入选中国计算机大会、ARM全球研究峰会特邀大会报告。获“CCF-Intel青年学者”奖、阿里巴巴最佳合作项目奖、 “CCF-IEEE CS”青年科学家奖、共青团中央“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荣誉称号。

  

       李华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方向学术带头人。

  现任中国计算机学会集成电路设计专委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近似计算、容错计算、设计验证与测试。主持完成多项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重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计算机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等,获IEEE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3。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VLSI SystemsIEEE Design & Test两个国际期刊编委,IEEE亚洲测试学术会议指导委员会主席。

  

       谭光明,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并行算法方向学术带头人。

  主要研究方向为并行算法与编程、体系结构和生物大数据。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作为科研骨干参加了国家973863项目,作为曙光高性能计算机团队中算法和性能优化方向负责人,参与了曙光4000、曙光5000和曙光6000(星云)系列国产超级计算机系统的研制。在高性能算法设计、基础数学库优化和领域专用加速计算三个方面取得了若干创新性和系统性的研究成果,对曙光高性能计算机的性能优化和应用推广贡献了关键技术。获得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担任IEEE TPDS编委,多个国际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

  

       韩银和,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智能计算机方向学术带头人。

  主要研究领域是集成电路设计、智能计算机。在这些领域共发表了110多篇学术论文,包含多篇ISCAHPCADACICCAD等体系结构和芯片领域顶级会议论文。获得2012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全国百篇优博提名()、中科院优博、计算机学会优博等,曾担任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F YOCSEF)主席(2016-2017),现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容错专委主任。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