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动态 >> 实验室新闻

[科学时报] 我们强调价值导向的研究

撰稿: 摄影: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20日

曾璇是复旦大学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近日,当《科学时报》记者在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日现场见到她的时候,她正在兴致勃勃地参观该实验室展示的最新研究成果。“今天,我一方面是来学习,一方面是来寻求合作。”曾璇告诉记者。

当天,是中科院计算所的“大日子”:经过五六年的酝酿,依托于中科院计算所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终于揭牌。除曾璇外,中科院其他院所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百余名专家也前来参加了这一活动。他们都抱着同一个目的:期望对我国计算机体系结构领域唯一的一家国家重点实验室有更多了解。

作为最权威的解读者,自今年8月履新中科院计算所所长一职后一直保持低调的孙凝晖,也终于首度亮相于媒体面前。他向大家解读了计算所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使命。

“五六年前计算所酝酿成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是基于"练好内功"的打算。”孙凝晖说。经过五六年的努力,计算所无论是在论文发表还是国际会议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正因如此,2011年10月,科技部最终批准成立了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也是计算所首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目前该实验室正处在紧张的筹备阶段。


“现在我国信息技术研究领域在把"钱"变成"知识"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孙凝晖告诉记者,“徐志伟(计算所总工程师)老师对我说,现在参加国际会议时,中国人作报告的时候,外国人听得很认真,因为这些想法他们从来没听过,这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


不过,计算所的抱负却不仅仅是做知识的创造者。“现在我国信息技术领域面临两个重大挑战,一是本土创新链条不完整,二是科研界的学术成果没有对产业界产生重大影响和作用。基于这一现状,计算所强调价值导向的研究。”孙凝晖说。也正因如此,在中科院进入“创新2020”新时期时,计算所给自己的定位是,“计算所要做"产业的技术源头"”。


对此,孙凝晖给予了进一步的阐释。计算所的思路是,将科研价值链划分为知识创新圈、技术转移圈、成果辐射圈、社会经济圈等四个辐射圈,将计算所的各个组织和各项工作有效地分布在这四个圈里,进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技术直接转移与产业化、技术应用和知识传播,使得计算所的创新成果能够逐层扩散开来。


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就是这一思路的典型体现。孙凝晖告诉记者,从“计算所强调价值导向的研究”这一宗旨出发,该实验室未来将肩负三大使命,一是为提高我国计算机体系结构整体研究水平作出贡献;二是弥补本土创新链条的欠缺,加强“源头”的创新力度;三是作对中国信息产业有价值的研究。具体而言,实验室要在十年之内完成两大突破,即为艾级超级计算机和高通量服务器研制高性能处理器,以及研发出解决数据处理难题的数据处理器(DPU)。


据记者了解,为了完成这些艰巨的任务,计算所作了充足的准备。就在实验室揭牌当天,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成立。该委员会不仅囊括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方滨兴,中国科学院院士沈绪榜等“大腕”,还吸收了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首席工程师方之熙等跨国企业中的重量级人物。

 为了完善创新链条,增进不同科研实体间的交流,计算所还举行了第五届学术大会。在这个一年一度的学术盛会上,计算所和复旦大学、英特尔公司等专家们以“面向2020的计算技术”为主题,进行了思想上的碰撞。

                                                                                                                                                                                《科学时报》 (2011-12-13 A1 要闻)

附件下载: